党建之窗

【二十大报告解读】把握共同富裕的金融需求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3-03-21 15:09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金融之力鼎力支持好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孙兆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能够进一步明确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金融需求,从而做好共同富裕的金融支持。同时,金融行业必须全力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金融之力鼎力支持好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先,报告的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强调:“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为此,金融系统、金融机构应继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用力,尤其要进一步聚焦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三大机构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做好三大机构业务的“融资融智”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同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尤其要为广大困难人群提供适当的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如有效的银行账户及相应的现代支付体系金融服务,以及创新提供各类保险服务,如就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保险、旅行保险、职业病保险等,为各类困难人群提供托底服务,使他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会因为人生中的一些意外导致返贫。在金融活水的灌溉和沐浴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得到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更加美好,由此,共同富裕将取得更多新的成效。

其次,报告在“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由此,金融行业要“知重负重”,更加明确和坚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路径机制,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金融要让市场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型程度高,这就要求金融要着力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进一步讲,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的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金融系统应着力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聚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求,鼎力支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中才能实现,一个停止发展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金融行业要着力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大力推动科技的进步、加快社会财富的创造。金融行业要继往开来,一定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新使命、新部署、新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金融支持。

金融企业还要坚持金融为民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提升对重点人群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获取金融资源,享受优质金融服务。另外,金融企业支持共同富裕,必须大力推动ESG投资,从共同富裕的角度说,ESG投资应该成为金融服务的硬约束。现在绿色投资方面已经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预期各类标准很快会建立起来。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尤其要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公司治理情况。金融系统应研究和参与管控好房地产“灰犀牛”,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管理研究确保“保交楼”;做好可持续金融、金融生态打造,持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做党放心的金融主体。我们一定会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新天地,守住民生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新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谱写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经济学者、《术说金融》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