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龙狮共舞:“中非数字普惠金融高峰论坛”精彩观点集锦

来源:内蒙古小额信贷协会       时间:2017-09-27 15:33

 

 

 
 
 

2017年9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办的普惠金融“中非数字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序幕。

 

除了国内学界、业界、行业协会、政府及监管部门的500多位代表之外,国际普惠金融知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IFC、UNDP、安信永(ACCION)、Visa公司、大都会(MetLife)、盖茨基金会、汇丰集团、非洲开发银行、MCash乌干达有限公司和坦桑尼亚中央银行等都派高级别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嘉宾发言。

 

会议吸引了吉尔吉斯斯坦、喀麦隆、苏丹、赞比亚、卢旺达、埃及、莫桑比克、牙买加、斯里兰卡、黎巴嫩、摩洛哥、越南、尼泊尔和南苏丹等十四个国家等代表参加。

 

会议就“中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中非金融合作”、“最后一公里的金融能力建设”、“数字支付与未来”等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现就论坛上的部分精彩观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1

中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对比

 

根据与会部分中方代表介绍,过去十多年,得益于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实施特殊的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中国普惠金融在账户普及率、小额支付和信贷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和产品体系基本形成。二是支付清算等基本账户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三是城乡信用体系建设支持融资可得性得以显著提升,全国累计有1.72亿农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这帮助9248万用户获得贷款,贷款余额2.7万亿元。

 

而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中的引入,数字普惠金融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小额贷款中天然存在的高风险、高成本的传统难题。同时结合线下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能够提供保险、担保、衍生品、汇兑等综合金融服务。 虽然数字技术有很大可能会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其带来的风险也更具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更深,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了诸如系统安全、信息泄露、投资欺诈等风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一是要重视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这需要从供给侧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的多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金融数字金融相结合,不搞千篇一律。

 

二是要打击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非法技术活动。

 

三是注意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首先要保障数据主体的保密权以及获取、利用、制备其信息的权利,允许或者不允许他人获悉,或者使用自己信息的权利。

 

四是要建立负责任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消费者保护制度,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要特别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要建立负责任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适合普通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只有在线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前提下才能在线上销售。

 

五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补齐金融风险短板,加快健全有效的基础监管制度,加强综合监管、协调监管、功能监管,同时加大监管基础的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监管信息,完善监管手段,改善监管方式,努力提供数字金融的监管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中国的小贷公司在经历了高速成长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最近两三年正在经历转型升级。虽然小贷公司行业遇到严峻挑战,但风险外溢很小,这是因为其负债率很低,只有16%。优秀的商业模式是小贷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大量的调研,行业协会形成了26种优秀的小贷公司商业模式,比如用户定制模式,专注农户模式,熟人经济圈模式等,小贷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创新华丽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据非洲代表介绍,非洲面临很多挑战。目前有5亿成年人完全没有享受金融服务,其中多数是女性,此外有2亿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6.45亿人家中没有通电,营养不良人口接近2.4亿。 但非洲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非洲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点:

 

第一,在服务提供商方面,非洲主要发展了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货币”,即使没有银行卡,也可以享受金融服务,而中国则是以传统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以电商、社交为基础而迅速发展)为主导的“移动银行”;

 

第二,非洲的金融服务代理商相比中国来讲要多。在非洲,银行网点的数量要小于移动运营商的网点数量,如肯尼亚的移动运营商M-PESA通过与小商铺乃至银行的合作,使其覆盖范围迅速扩大。

 

当然中非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也有着很多共同点,如金融服务覆盖率相对较低,账户功能使用率较低等。

 

 

2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非产能合作

 

许多专家认为,中非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特征各异,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非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合作。中国相比较非洲拥有资金优势,而非洲也有其自身的成本优势,中国利用投资、贸易等方式与非洲进行合作,也是一种“普惠金融”。

 

而中非金融合作尤其是投资领域的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目前已经是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8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从2003年以来,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超过3000多家中国的企业投资非洲。2017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16亿美元,同比增长22%。

 

中非之间的金融合作也从以政府援助为主转向企业投资和融资合作,从一般的商品贸易转向产能合作和加工贸易,从工程承包逐渐转向投资运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投资合作方式主要侧重项目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减轻当地政府的债务负担,有效的提升非洲的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是中非合作时,在产能合作特别需要整体性的解决方案,需要从宏观的政策设计(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使得双方实现双赢。

 

此外,在国际合作中要特别强调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中国的NGO现在在海外发挥的作用非常少,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结合,普惠金融才能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3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

 

在会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所需的硬件及软件中,硬件基础城乡差别不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知识、金融能力等方面;

 

第二,数字鸿沟的确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出外打工的人群,由于需求而必须掌握各种数字支付、理财等工具,这部分人群回到家乡后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带动很多周围的人开始使用各种移动金融服务,从而使农村、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开始缩小。

 

第四,不同地域间的数字鸿沟也在缩小。传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高地)现在成为了增速较低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的增速较高,从而使得地域间的数字鸿沟开始缩小。

 

4

“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建设

 

“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建设,应当由政府来主导吗?学者与产业届的专家为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部分专家提出,如果政府的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好心办坏事”,破坏了该地区农户的信用状况,由于有政府兜底,可能导致农户欠钱不还,使其信用记录蒙上污点。此时,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金融素养及金融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专家认为,只有金融消费者教育,提高能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在农村金融中,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传统普惠金融所面临的问题上,都有哪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在贷款用途的控制上。通过采用定向支付,而非现金发放,可以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进行定向控制。

 

第二,在还款能力的测度上。通过对用户各种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借款人的授信额度进行评价。

 

第三,在还款意愿上。可以通过“生态金融”来帮助农户提高收入,获得融资、进行风险控制。农户可以通过与龙头公司签订合约获得销售渠道,与此同时,通过龙头公司与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从而间接地获得授信与保险等金融服务,形成一种“金融价值链”。

 

此外,传统数字普惠金融机构通过与新兴的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商的合作,也可以起到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

 

如近期中和农信与蚂蚁金服的深度合作,通过蚂蚁金服的融资成本优势,使中和农信的资金成本得以降低,而引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也使其运营成本有所降低,这都使得信贷决策会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中和农信对农民的信用状况更为了解,这会对蚂蚁金服的信贷风险控制起到很大的促进。

 

5

数字支付与未来

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数字支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13年到2015年,是市场之手发挥作用的阶段,2016年到目前是政府之手发挥作用,而未来则是“强增长与严监管”阶段,数字支付应当采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

 

在未来行业的发展增速预测上,专家认为数字支付行业的发展速度一定会受到政策的巨大影响,比较好的方式是让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发展速度可以适当加快,而让新型金融机构放缓脚步,以防风险不可控。

 

此外,就数字货币、代币、区块链、比特币的关系问题,业界专家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底层技术,而比特币是一种基于这种技术的虚拟货币,在比特链上生存。而起与作为数字货币的法定货币有本质区别,数字货币要以国家主权作为背书,币值稳定是其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比特币、代币的币值剧烈波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货币的价值吗,甚至造成严重的通胀。

 

6

有趣的普惠金融体系“思想实验”

 

目前金融体系很多是由监管部分指导,由金融机构为实施主体建立的,如果由消费者设计普惠金融体系,那我们的市场会是怎样的情况?

 

某些学者通过在印度、拉美和中亚地区的调查数据进行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展现了如果由金融消费者“设计”的金融体系的特征应当是:金融产品使用更便捷、迅速、简单、透明;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有服务人员可以面对面加以解决;可以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激励消费者进行“自律”储蓄等良好金融行为的特征;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有足够的应急资金;免受欺诈及欺骗等。如果实现了以上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消费者“财务健康”的目标。

来源:内蒙古小额信贷协会

    分享到: